一、背景依据
本方案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9〕45号)、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20〕111号)、《江苏省农村公路条例》以及省农村公路“路长制”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路长发〔2021〕1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盐城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盐路长发〔2021〕1号)等文件要求制定。
今年是我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蓄势之年,“路长制”的相关文件也是工作考评中关键考核指标之一。在研究上级指示精神和学习借鉴周边兄弟县市经验的基础上,县交通运输局起草了我县的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
二、目的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将农村公路管好、护好、运营好。总书记的批示通俗地讲就是说“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只有把农村公路(县道、乡道和村道)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才能为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路长制”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制度保障。
二是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简单地说就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空间上有机组合、时间上连续贯通,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建设交通强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乃是其中关键一环;高质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会加快推进交通强国的建设步伐。农村公路则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我们当前通达程度和服务水平还不够高的农村公路建设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才会更完善,交通强国(县)建设才会更顺利。
三是解决农村公路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第一,需要建立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部分镇区管养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无法满足农村公路管养工作需要。第二,需要更严格的措施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问题。目前,部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标志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还不完善,危桥改造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比较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章立制予以解决。
三、文件的主要内容
本方案分为: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的落脚点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交通强国、提升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2、总体目标。2022年7月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县、乡、村道的“路长制”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奖惩有力的农村公路路长工作机制。
2022年底前,覆盖县、乡、村道的“路长制”全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显着提升。
(二)工作机制
1、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设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和县、镇、村三级路长,设置县、镇两级“路长制”办公室,推行乡、村道专管员制度。
总路长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是全县农村公路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县级路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镇级路长由镇(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村级路长由村委会(社区)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县路长办公室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主任,镇(区)路长办公室由镇(区)政府(管委会)分管负责人担任主任。镇(区)政府(管委会)根据辖区内农村公路等级、数量和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并管理乡、村道专管员。
2、明确“路长制”工作职责
实行各级路长对总路长负责、下级路长对上级路长负责的责任分工制度。县路长办公室在总路长、县级路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镇(区)路长办公室具体承担镇级路长的日常事务。
3、加强农村公路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县有综合执法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健全镇级人民政府与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县、镇、村要建立健全人员和资金投入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担、工作有经费。
(三)主要任务:
1、宣传贯彻农村公路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交通安全意识和爱路护路意识。
2、建立农村公路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公路安全畅通、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绿化宜人。
3、推进农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一批美丽农村路、平安放心路建设。
4、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5、推动农村公路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6、建立健全农村公路365bet365网址_365bet官网注册_谁有365体育投注网址预案,最大限度地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2、落实责任担当;3、做好信息公开;4、加强宣传引导;5、加强技术支撑;6、落实工作经费;7、加强督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