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公报 >2021年 >第6期

        盐政办发〔2021〕78号


        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盐城市“十四五”体育事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1-12 来源:市司法局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盐城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1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序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盐城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

        为持续推动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盐城市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效

        1.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3.青少年体育持续加强

        4.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初显

        5.深化体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群众体育方面

        2.竞技体育方面

        3.体育产业方面

        4.体育文化方面

        5.体育发展体制和管理机制方面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规划目标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发展目标展望

        第四章  推进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深化体育管理机制改革

        第二节 构建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第三节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第四节 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

        第五节  深化智慧体育改革创新

        第五章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第二节 加快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

        第三节 创新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

        第四节 丰富全民健身群众赛事活动

        第五节 加强全民健身普及科学指导

        第六章  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和水平

        第一节 加强训练阵地建设

        第二节  完善训练网络架构

        第三节  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第四节  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章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第一节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第二节  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第三节  充分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活力

        第八章  着力强化反兴奋剂工作与行风建设

        第一节  强化反兴奋剂政治引领

        第二节  健全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

        第三节  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第九章  加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

        第三节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动能

        第四节 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能

        第五节 繁荣壮大竞赛表演类赛事

        第六节 持续推进体育彩票发行

        第十章  繁荣发展体育文化

        第一节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第二节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第三节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法治保障

        第三节  建强体育人才队伍

        第四节  创新体育投融资模式

        第五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六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七节  严格考核评估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以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人民群众体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市体育事业呈现稳中有进、向上向好的发展局面。

        1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县级体育设施“四个一”工程全覆盖,“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镇(街道)高质量笼式多功能灯光球场全覆盖,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连续5年将增加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建成各类健身步道1300公里,总里程居全省第六。建成体育公园58个,其中总投资近10亿元的盐龙体育公园是苏北首座大型生态体育主题公园。建成社会足球场地157片,省下达任务目标完成率居全省第二。全市符合开放条件的510所中小学体育设施全部对社会开放。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全市各项核心指标逐年上升,目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2平方米,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381.6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9%,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1%。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各项工作获国家体育总局充分肯定。积极探索“智慧体育”,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开发集场馆预约、运动健身、国民体测、健身场馆等为一体的“我的盐城”APP,同时试点建设智能健身场馆,实现体育场馆在线查询、预订、支付和评价等功能的健身全过程便捷化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每年全市举办的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超1000场次。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打造“跑者天堂”,面向广大健身群众在市区范围内征集10条“城市智慧跑道”,在全市范围内征集20条“最美跑步线路”,依托城市智慧跑道和最美跑步线路,举办“万人迎国庆荧光跑”和“最美跑步线路积分赛”等活动,激发广大市民的跑步热情,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我市47名运动员代表江苏参加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田径、篮球、乒乓球等8个项目比赛,获得金牌15枚、银牌5枚、铜牌2枚,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参赛任务,省体育局专门向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田径运动员潘高琴参加2018年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日本大阪站比赛,夺得女子4×400米接力金牌。乒乓球运动员蒯曼在2019国际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暨国际乒联黄金系列世界青少年巡回赛(泰国站)比赛中,独揽U15女团、U15单打和U18单打三项冠军。国家女足守门员彭诗梦助力中国队晋级2019年女足世界杯16强。承办了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U16体校女子组比赛、全国青少年足球U11-U12邀请赛和全国青少年篮球联赛男子U14长三角区域赛3项全国性青少年赛事。

        3青少年体育持续加强

        创新举办盐城市第八届运动会,进一步增加青少年体育项目,扩大青少年参赛规模,竞技体育青少年组设田径、游泳等11个大项、399个小项,共有87支队伍、2117人报名参赛;校园体育高校组设篮球、城市定向等7个大项、61个小项,共有42支队伍、680人报名参赛;校园体育中小学组设足球、乒乓球等15个大项、209个小项,共有352支队伍、5823人报名参赛。改革市运动会办赛模式和方式,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市第八届运动会承办工作,运动会各项赛事历时4个月,参赛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达12000多人,把八运会办成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每年举办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约25项次,参赛运动员超过3000人次。深入推动体教融合,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4家,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15家。校园足球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5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5所、全国示范性足球特色幼儿园4所、省级足球特色幼儿园28所。

        4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初显

        注重体育产业的市场培育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商业等领域逐步实现融合发展,规模总量逐年扩大。截至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2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1.48%,较2015年的42亿元增加值和1%的占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基地、园区、乡镇积极创建“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目的地”等体育产业载体,悦达健身广场被认定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项目,阜宁县金沙湖被命名为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大丰梦幻迷宫、市全民健身中心等3家单位被认定为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等5家单位获评江苏时尚体育好去处,射阳千鹤湖公园、南海未来城AI智慧跑道等3条线路获评省十一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35个优质体育产业项目共获得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260万元。盐城马拉松、盐城黄海湿地公路自行车赛等富有盐城生态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重大赛事,已成为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2019年首届盐城马拉松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铜牌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为盐城这座生态绿色之城注入了马拉松运动基因。2020年,我市又成功举办了疫情后国内首场万人马拉松比赛,拉开了国内马拉松赛事重启的序幕,成功塑造了盐城“体育+旅游+人文”的全新城市名片,有力推动了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与生活回归正轨。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数显着增加,体育市场日趋规范,居民体育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严格落实市政府惠企二十条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服务企业保障复工复产十项措施和《关于支持全市体育企业抗疫情促发展的通知》,有力推进体育企业复工复产,提振了市场消费信心,促进了消费回补。“十三五”期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54.84亿元,筹集公益金19.19亿元,为国家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保障我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深化体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体育组织改革成绩显着,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体育协会治理能力改革工作,先后出台《关于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四位一体”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市属体育协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有力促进了市属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目前,全市体育系统在职干部与协会全部脱钩,市属体育单项协会与行政机关全部脱钩。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全市各类单项体育协会346个,现有市级体育协会38个。出台了《盐城市购买全民健身赛活动服务的实施办法》和《盐城市体育俱乐部联赛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鼓励社会组织积极承办盐城市城市业余俱乐部联赛活动,有力促进社会俱乐部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建立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全民健身长效机制,目前全市已有4205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万人比达58.4%,居全省前列。培训了一批集体质健康测试、科学健身指导、健身志愿服务于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员队伍,免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积极参与“运动健身对慢性病前期患者的干预及康复治疗”课题研究,探索“体医融合”创新途径,编制了盐城市居民体质健康报告蓝皮书,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身服务,关注群众身心健康。认真落实《江苏足球“十三五”发展规划》,先后出台《盐城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推动校园足球向纵深发展,足球改革成效明显,市校园足球队先后获得“高原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0708两个组别的冠军、江苏省足协青训俱乐部联赛08组冠军和“省长杯”小学甲组亚军等佳绩。目前全市经常参与足球运动人数达20余万人,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5250名,业余足球俱乐部和足球队140余个。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虽然全市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体育发展的期盼仍存在差距。

        1群众体育方面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还存在差距。场地设施供需矛盾仍然存在,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存在同质化现象,经费投入数量渠道较为局限,科学健身指导能力有待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竞技体育方面

        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矛盾比较突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项目结构和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精品项目和优势项目数量少、底子薄,潜在优势项目不够突出,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力度不够,运动员文化教育、科学训练有待加强,职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

        3体育产业方面

        体育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体育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体育企业数量有限,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用品制造业比较薄弱,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体育”融合模式亟待探索,缺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有效政策。

        4体育文化方面

        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的系统建设和协同发展模式还未正式形成,体育文化宣传的建设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场馆建设、赛事经营的有机融合发展面临挑战。

        5体育发展体制和管理机制方面

        体育发展领域体制与机制存在障碍,体育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发展观念较陈旧,体育管理协同不足,推动区域体育协同发展主动性不足。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1体育强国建设明确新定位,形成体育发展新格局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有助于激发体育事业发展活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事业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盐城体育肩负着为“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再出发作出新贡献的重大使命,将促使盐城市体育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时期。

        2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催生体育产业新动能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新产业、新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以创新引领全民健身、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体育开启了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3新技术体育领域场景应用,聚焦智慧体育发展新方向

        “互联网+”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8K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场景应用不断扩大。新技术应用将持续改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体育的快速崛起,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与健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构建大健康的体育产业新业态,智慧体育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方向。

        4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政府职能转变及“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将促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盐城市体育发展唯有坚持大格局大视野,推动体育治理方式不断创新,推进体育治理效能不断提高,方能成就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境界大作为,争当全省体育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第二节  面临挑战

         

        1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及常态化影响巨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所有国际和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以及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等取消或延期。足球、篮球、排球等相关赛事也受到影响。疫情对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造成巨大冲击,影响深远,体育行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外部环境剧变冲击不断凸显

        “十四五”时期,盐城市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国际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国际赛事停办或延期,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受到阻碍,同时,国内体育行业产能恢复的不确定性,国内体育市场竞争也会不断加剧。如何在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冲击下做出选择,占得先机,谋求新发展,不仅对盐城市体育发展带来新的考验,也带来严峻挑战。

        3体育发展短板突出、整体基础相对薄弱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亟待升级,体育用地政策限制较多,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公共体育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层级不够合理。竞技体育训练场地设施短板突出,体教融合发展存在机制性障碍,体教融合发展步伐不快。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困难较大,竞技体育发展后劲不足。体育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体育经营单位实力不强,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更好地发挥体育“四个重要”作用,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融合发展为主要路径,推动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用新思想新理念定向领航,不断增强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将党的领导落实到体育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满足人民健身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利国利民事业定位,着力解决好盐城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3坚持统筹规划

        紧扣制约当前盐城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找准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围绕“体育强市”的总体目标,全面挖掘体育内涵与价值,积极融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部署,让体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助力社会治理的新动能,成为增强城市乡村活力、展示文化软实力的新平台。

        4坚持开放融合发展

        遵循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围绕构建“大健康”“大体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加快促进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体育和经济社会互促融合的新局面。

        5坚持深化改革创新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思维惯性和体制机制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激发体育发展活力,让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完善体育发展路径,提升体育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规划目标

         

        1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达到新高度

        公共体育服务更充分、更亲民、更智慧、更均衡,人民群众运动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快形成。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3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6%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6%。到2030年,形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8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6.5%。到2035年,全面优化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5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8%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取得新提升

        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训练体系更加科学,社会化、市场化的开放办队模式更加完善,“三大球”改革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备战2022年、2026年省运会和更长周期的后备人才梯队体系基础扎实、结构合理,“训科医教服”一体化团队服务高效有力。参加2022年省运会力争团体总分、金牌数比上届有所提升。确保1-2个项目处于江苏体坛领先位置,为江苏参加全运会、青运会作出积极贡献。培养输送1-2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并争取进入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等国际性大赛参赛名单。

        3青少年体育工作实现新进展

        体教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后备人才基础更加坚实。青少年健康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有效提升,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持续推进青少年体育训练“5621”计划,“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全市创建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20所,其中省级快乐体操特色学校(幼儿园)20所,省级羽毛球、篮球特色学校各10所,省级排球特色学校5所,优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0所。到2025年,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00所。深化体校改革,巩固拓展体校多元功能,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

        4体育产业规模效应再上新台阶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更加突出。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全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明显,符合现代体育发展格局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620亿元,增加值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9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突破4000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60%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约7万人,占比约60%)。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旅游重点项目等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

        5体育文化宣传作出新贡献

        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城市乡村活力、提升盐城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成为社会共识。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更加有力,体育对外交流更加活跃,体育综合影响力更加广泛。

        6体育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体育”“大健康”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融合贯通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体育法治建设、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作风行业建设一体推进,体育治理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在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发展目标展望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盐城发展实际,到二〇三五年,群众体育体系更加完善,竞技体育成绩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体育产业集群释放活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体育文化品牌效应逐渐增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提高便民健身场所的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全民健身运动的服务体系特别是场地建设方面更为具体和可操作,困扰全民健身场所建设的难题有望得以解决,全市健身步道总长度达到2800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预计突破4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为8/千人,体质测试合格率大于96%。体育消费市场持续增长,人均消费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人均支出额度突破10000元,体育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超过8.2%,体育产业总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体育产业成为盐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在“体育科技转化、国际性体育赛事、体育独角兽企业”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领军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体育产业成为盐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预计突破4%。强化体育与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的融合,体育+的理念逐步成熟,体育与相关产业互动更为深入。


        盐城市体育事业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

        指标名称

        2020

        2025

        2035

        体育设施建设

        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个)

        31

        45

        60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

        3.12

        3.63

        4.0

        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块)

        0.94

        1

        1.5

        健身步道总长度(公里)

        1300

        2000

        2800

        职业体育与竞技体育

        品牌赛事数量

        20

        2018年)

        25

        40

        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

        3

        5

        15

        注册运动员人数

        3281

        4000

        6000

        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人均支出额度(元)

        1903.87 2017年)

        4000

        10000

        体育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7.1

        2017年)

        7.5

        8.2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1.48

        2.4

        4

        体育产业总营业收入(亿元)

        320

        620

        1000

        体育产业年均增长速度(%

        18

        25

        20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数量

        1

        5

        10

        体育产业活动单位(家)

        886

        2017年)

        2000

        5000

        体育产业从业人数(万人)

        6.18

        2017年)

        11

        26

        体育产业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1.2

        2017年)

        3

        8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

        40.1

        45

        55

        全民健身与青少年体育

        每年举办全民健身宣传、体育知识讲座数量(次)

        1213

        1500

        2000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人/千人)

        5.84

        6.5

        8

        体质测试合格率(%

        93

        95

        96

        盐城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学生数

        1300

        2000

        3000

        盐城体育运动学校校区规模

        56800

        88000

        100000

        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24

        120

        400

        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37

        100

        300

        青少年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次数(次)

        53

        80

        120

         


        第四章  推进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深化体育管理机制改革

         

        强化各级政府主导责任,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坚持开放办队理念,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更多学校、协会、企业参与市优秀运动队办队,重点推进全运会、省运会新增项目社会力量办队。

         

        第二节  构建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和体育产业互联互通,建立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新动能。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行业资源,促进体育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特色业态和服务新模式。促进各行业体育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在扩大开放中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

         

        第三节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加强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市、县(市、区)体育协会成立功能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协会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设立盐城市全民健身专项扶持资金,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做大做强各级体育协会,推进各级各类体育单项俱乐部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提升服务指导能力,创办社区健身俱乐部,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管理、服务和监督体系。深化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四位一体”(体育单项协会、体育单项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健身俱乐部)改革,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每年对各级各类协会、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和服务情况进行第三方综合评价。支持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评优工作,打造一批5A4A3A级品牌组织。

         

        第四节  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

         

        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条边界”,破解社会力量办体育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内在活力。通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创新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做到政府部门“有心放”,社会力量“有力接”,主管部门“有效服”,市场主体“有序管”,形成推动体育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办体育一站式协调服务机制,不断优化服务。打破体制、政策和区域壁垒,畅通多元人才培养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积极性。

         

        第五节  深化智慧体育改革创新

         

        重点培育、支持智能体育和数字化体育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建立体育赛事活动直播转播平台、丰富体育赛事节目内容供给,加强体育节目制作包装运营、品牌栏目及活动创新、衍生开发等,推动体育传媒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加快体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培育体育新媒体平台,鼓励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盐城本地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借助“我的盐城”APP智慧体育板块建设,加大对全市体育资讯、场馆信息、赛事活动和健身途径的宣传。实施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工程,运用无线技术、定位技术、监控技术等新信息技术,推进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实现多点数据、统一接入和全面感知,由市区试点逐步向全市推广延伸,最终实现市民运动健身“e卡通”。

         

         


        第五章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聚焦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痛点和短板,科学制定并实施市、县(市、区)两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领导协调作用,推动体育+教育、文旅、卫生等部门和行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市级机关工委、农业农村、民政、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沟通联系,加快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青少年体育、残疾人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等发展壮大,结合乡村振兴,推动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全民健身多元化公共服务水平。以发展全民健身为重点,以落实体育用地为抓手,以优化体育公共设施布局结构为主线,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全民身体素质,将盐城打造为国家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

         

        专栏1: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盐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领导协调作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稳固,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完善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构建,推进全民健身新“六个身边”工程建设(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赛事、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健身文化),加大智慧场馆实施建设,推进智慧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设施,到2025年,全市新规划和改建成较大的体育公园30个,安装100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加大特色品牌项目打造,推广新优健身项目,支持、鼓励各地举办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动全市城市俱乐部业余联赛等,组织参加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市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到2035年,全市新规划和改建成较大的体育公园50个,安装200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继续加大特色品牌项目打造和推广。

         

        第二节  加快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

         

        从规划编制、用地保障、建设运营等方面破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问题,按照《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发展群众体育的有关国家政策落地生根。重点建设一批便民惠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健身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户外高水平多功能球场、社会足球场和健身步道、自行车道、体育健身公园、口袋公园、社区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提档升级,鼓励支持基层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建共享,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室外健身器材严格按照盐城市室外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安装维护、安全监督等办法要求实施,并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健身场馆、智慧体育公园、社区智慧小屋建设。到2035年,建成全民健身网络,将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相串联,将生态休闲廊道与城市道路相连通,打造自然环境优美、历史人文荟萃、人地和谐共生、极具地域特色的健身步道网络。结合公园布置舒适宜人的绿色步行线路和骑行线路,各个组团之间通过舒适宜人的慢行绿道串联,形成多层次的慢行系统,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支持,创建国家城市“蓝线工程”示范点。

         

        第三节  创新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健身俱乐部在群众体育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市属体育社团全部实现“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运作,市、县(市、区)、镇体育总会全覆盖,市、县(市、区)老年体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全覆盖。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体育健身。

         

        专栏2:深化体育社会组织“四位一体”(体育单项协会、体育单项

        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健身俱乐部)改革

        深化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四位一体”(体育单项协会、体育单项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健身俱乐部组合发力)改革,打造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盐城模式”,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每年推动成立1-2个新兴项目或人群类体育协会,帮助、指导符合条件的民间体育团体申请、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或“企业”性质的体育俱乐部。通过举办城市业余俱乐部联赛,不断完善联赛俱乐部和会员注册、管理制度,发挥市属单项协会在各级、各类基层单项体育团体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推动1-2个具备条件的单项协会实施“千部万户”工程,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指导市属体育协会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加大奖补力度,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市级体育社团3A以上等级全覆盖,其中4A5-6个,5A2-3个;鼓励市属体育社团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特色品牌、基地的创建工作,对创建成功的体育社团按3A级社团同周期等额奖补。到2025年,全市各类单项体育协会数量达到400个,到2035年,全市各类单项体育协会数量达到500个。

         

        第四节  丰富全民健身群众赛事活动

         

        以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健身需求,积极推进活力健康盐城建设,通过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日、老年人体育节、迎新年长跑”等系列活动,举办好盐城市第九届运动会,到2025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常住总人数的比例达46%。通过全市城市业余俱乐部联赛,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积极打造区域体育品牌赛事,如盐城马拉松、盐城龙舟赛、盐城黄海湿地公路自行车赛、广场舞大赛等,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重点打造以盐城马拉松为核心,覆盖全市全年的路跑体系,形成“一县一品牌”的赛事格局。探索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形式,融入现代科技,将传统赛事活动与线上赛事活动有机结合,推动网络赛事活动形成新业态。鼓励支持结合当地实际,利用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做好群众冰雪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三大球”赛事活动。推动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积极支持学校、社区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社会场所向社会开放并组织开展适合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通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使其更好地享受社会关爱、实现社会融入。

         

        第五节  加强全民健身普及科学指导

         

        创新健身指导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志愿者、体育健身达人送教服务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充分利用好国民体质监测点,更好地服务健身人群,定期发布全市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情况。以落实健康盐城行动中的全民健身行动为抓手,打造各级各类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弘扬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宣传运动促进健康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提高大众健身科学性。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及直播平台等媒体,传播科学健身方法,提高科学健身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深化体医融合,通过建立盐城市居民体质健康管理中心,开发适用于临床医生的健身指导行动方案,提供科学健身咨询,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推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形成的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丰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

        专栏3:推动体卫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体卫融合新模式和新途径,培养更多体医结合人才,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研究,充分发挥科学健身运动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体育医院、居民体质健康管理中心等载体平台;加大市、县两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会服务,每年完成城乡4万人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样本量,到202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在96%以上,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在97%以上,到203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在98%以上。

         


        第六章  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和水平

         

        第一节 加强训练阵地建设

         

        盐城体育运动学校完成搬迁新建,推动与北京体育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开展合作共建,争取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教练员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盐城附属实验学校等一批项目落地,2025年校区规模达到8.8万平方米,2035年达到10万平方米。盐城体育运动学校在现有业余训练和职业中专的基础上增设初中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设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25年在校生达到2000人,2035年达到3000人。围绕文化学习为基础、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办学定位,依托高校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及体育资源优势,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着力打造高站位、高质量、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名校。根据《江苏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项目布局,建成竞技体育人才高地,为全市业余训练提供技术指导、科研服务和人才培训。建设好东台沿海经济区自行车训练基地、阜宁金沙湖水上训练基地,布局筹建更多的训练基地。

         

         

         

        第二节  完善训练网络架构

         

        进一步优化以盐城体育运动学校和市本级体育系统训练单位为引领,县(市、区)级体校和业余训练点学校为基础、各级中小学校运动队为补充的全市域、多层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大专院校、省运动基地有效衔接路径;通过在盐城市打造国家级训练基地来带动相应运动项目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尤其是足球、航空运动和龙舟等国家级训练基地创建;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上,建立新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使人才输送奖励与省运会、省年度比赛成绩挂钩,为人才后续生活保障出台相应的政策;在办学特色上,与教育部门联合建立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单项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体育人才管理上,建立起《盐城体育人才数据库》,实施全程动态管理,2025年注册运动员人数达4000人,2035年超过6000人。各县(市、区)按照《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江苏省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县(市、区)体校建设,加强与周边中小学校合作,提供教学、训练、培训等服务,承办市队县(市、区)办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在促进本地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基础上,实施县级业余训练“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体育活动和青少年体育训练,推动更多运动项目在学校中普及,优化县(市、区)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布局,优先将本地重点学校和优质教育资源纳入布局规划,打通足球等集体项目运动队伍从小学至高中的整体升学通道,高质量保障优秀后备人才队伍训练、学习、生活,实现业余训练带动校园体育、促进学生健康的循环互动。

        专栏4:业余训练质量提升工程

        以盐城体育运动学校搬迁新建为抓手,以与北京体育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合作办学为契机,改革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引领全市竞训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县(市、区)两级训练网络,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健全以系统训练为核心、教练员为主导、尖子运动员为重点的业余训练质量体系。进一步加强训练过程管理,对训练计划安排、训练手段与方法、营养与恢复和反兴奋剂教育等环节全程管控。

         

        第三节  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加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建立以项目管理中心为主,管理、科研、体能、康复、医疗、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共同协作的团队工作模式。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加强科技助力,大力推进训练创新,强化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最大程度提升训练质量和效益。建立训练备战专家督导组工作制度,强化对训练备战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实施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挑选大学生运动员转岗教练员并开展专项培训。健全体育专业人员培养体系,提升体能教练、运动防护师、运动康复师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运动员体能数据库,提高测试数据分析利用,提升运动员身体机能和专项能力,降低运动员伤病发生率。加大科技助力训练备战力度,实施训练单位场地器材设施智能化改造,探索训练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第四节  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基础作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全面提升教练员、运动员职业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引导运动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充分展示新时代体育健儿“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风采。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弘扬“铁军”精神与培育项目特色文化相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抓党务和强业务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坚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和打造本土体育明星和优秀团队,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运动队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第七章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第一节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保障。推动成立由市政府办公室、体育局、教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发改委、财政局、卫健委、团市委等部门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建立政府牵头、家校社联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推动发挥学校技能普及、体校专业化训练、社会力量个性化培训功能,推动建立主体多元、途径多样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建青少年体能训练基地或项目训练基地,以田径、游泳基础大项和“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为重点,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选派优秀教练员、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进学校指导体育课,开展业余训练。积极推进快乐体操、趣味田径、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优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在全市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开展,推广使用分年龄段基础体能训练设施。推动在中小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以及教练员进入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的渠道。加大学校体育教师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体育专项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专项技能和体育训练执教水平。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建设示范活动,办好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体育冬夏令营、亲子体育节等赛事活动,鼓励各地、各学校承接全国和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专栏5:体教融合发展促进工程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参加体育活动兴趣不断增强,自主锻炼习惯逐步养成,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培育体育名师名家100位。探索提高体育考核比重,中考体育的分值权重达中考总分值的10%以上。到2025年,全市创建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20所,其中省级快乐体操特色学校(幼儿园)20所,省级羽毛球、篮球特色学校各10所,省级排球特色学校5所,优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0所。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0所。到2035年,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超过400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超过300所。

         

        第二节  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广泛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校普及推广“三大球”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球类项目、基础大项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少儿体适能项目。构建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健全运动成绩评定与奖励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市联动”的竞赛格局,支持学校在校内竞赛活动的基础上选拔组建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优化完善市级青少年竞赛体系,制定竞赛工作指南,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统筹安排竞赛计划,严格运动员资格审查,规范赛事组织工作;联合选拔组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青少年)体育竞赛,将备战参赛成绩纳入体育、教育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并给予奖励。积极引导和组织各学校组建各级竞赛队伍,组织班级、年级联赛,开展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逐步建成覆盖班级、年级、校际、县(市、区)、市级等各类别、规范有序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到2025年,我市青少年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次数超过80项次;到2035年,超过120项次。

        专栏6: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工程

        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普及推广、教学训练、竞赛联赛、师资条件、体教融合、宣传引导等体系更加完善,评价机制、条件保障更加健全。组织开展盐城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力争为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训至少一名具有中国足协D级或同等水平教师或教练员;力争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拥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均建有1块以上标准足球场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节  充分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活力

         

        深入推动训竞分离改革,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竞赛组织和技术服务提供,大力扶持小微体育企业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和赛事IP打造。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支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鼓励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积极引导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投身青少年体育发展,“青少年体育+” 和“+青少年体育”的产品和服务层次多样、供给充足,成为“赛事经济”“夜间经济”的新兴力量。

        专栏7: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推广工程

        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市运会和年度青少年体育赛事、青训俱乐部联赛的赛事体系。成立市青少年体育协会,按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注册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的培训。以少儿体适能活动开展和赛事组织,推进幼儿体育发展。通过购买服务、资金奖补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举办面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赛事和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承办各级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训练营,逐步建立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需求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第八章  着力强化反兴奋剂工作与行风建设

         

        第一节  强化反兴奋剂政治引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兴奋剂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兴奋剂问题是体育领域重大政治风险,事关国家荣誉和体育形象,坚定不移推进反兴奋剂工作、打赢反兴奋剂斗争,是体育领域重大政治任务,切实从“两个维护”的高度增强反兴奋剂工作政治自觉。进一步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对反兴奋剂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全面推进“反兴奋剂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反兴奋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坚持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确保我市运动员兴奋剂问题“零出现”。

         

        第二节  健全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

         

        全面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和《反兴奋剂规则》,进一步完善反兴奋剂监督管理制度机制。按照“谁组队、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细化明确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人员及所属业余运动队和俱乐部队伍的反兴奋剂工作责任,构建权责明晰、纵横交叉、上下联动的反兴奋剂组织管理体系。持续加强反兴奋剂风险防控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把反兴奋剂工作与日常训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外源性食品、药品、营养品的安全防范,构建完善的反兴奋剂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继续强化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制度,深入推进“纯洁体育”APP教育管理全覆盖,强化教练员、运动员及其辅助人员自觉抵制兴奋剂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拿干净金牌”的理念入脑、入心、入行。建立健全反兴奋剂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反兴奋剂工作纳入体育行政部门相关考核评价范围,纳入运动员试训进队和教练员、科研以及医疗等管理人员聘任上岗考核重点内容。加强背景审查,进一步规范兴奋剂违规人员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开展运动员、辅助人员反兴奋剂诚信体系建设。

         

        第三节  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把加强体育行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体育形象,夯实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体育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联动协作机制,综合运用政治、组织、法律、纪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大对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重点领域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力度。切实加强反兴奋剂检查督查,持续开展兴奋剂委托检查,严厉打击兴奋剂违规行为,实施“一案双查”,完善技术处罚与行政处罚并行机制,依法依规顶格处理,严格追责问责,保持高压态势。

         


        第九章  加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培植冰雪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水上户外运动、电竞运动等消费业态,重点培育、支持智能体育和数字化体育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因势利导发展和培育特色优势体育产业。促进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整合全市范围内体育元素,突出兼具运动、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景区、线路、赛事和目的地,拓展体育旅游消费新空间和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完善市级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全市体育产业专项统计制度,建设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逐步形成及时、全面、准确的体育产业数据定期发布机制。加快构建覆盖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等的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体育市场监管服务水平。规范体育市场预付式消费管理,推行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维护体育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体育市场监管,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到2035年,盐城市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第二节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

         

        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的资金支持方式,研究制定《盐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专项资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安排资金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并安排一定比例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市本级从2021年起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盐城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资助奖励实施办法》,培育、引进高水平职业体育队伍,打造一流职业体育俱乐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市、县联动,形成合力。

         

         

         

         

        专栏8:体育产业政策出台计划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助推作用,研究出台一批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性政策,通过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吸引社会投资、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完善税费价格政策、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优化市场环境等提供支撑,借助相关政策的实施更大程度提供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本着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原则,出台《盐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盐城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资助奖励实施办法》等文件,加大对体育场馆、健身培训、品牌体育赛事和职业俱乐部等资金扶持力度,推动体育产业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推动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动能

         

        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国有大型体育产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提升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竞争力,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培植自主品牌和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重点体育明星企业。加强与北京、上海、南京等知名体育科研院所合作,扶持体育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退役运动员、大学生等群体积极参与体育创业,为市场注入活力。贯彻《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参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借助专家智库和人才优势,加强体育产业专项研究,为企业、高校、金融等机构搭建桥梁,提供政策咨询,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力争到2025年,市县两级体育部门为体育市场主体搭建平台,参与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策划、执行;对在全民健身普及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育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发挥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做大做强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到2035年,全市体育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产业、政策、资金、企业有机联动,共同支撑盐城市建设“体育强市”。

         

        第四节  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能

         

        建成能承办省级比赛和中超联赛的标准体育场馆,能承办国内冰上、水上运动项目赛事的冰雪馆、水上训练基地,能满足射击、击剑等项目训练的综合训练馆。按期完成大庆路体育中心提档升级和悦达极限运动主题公园,建成盐南体育创意产业园、建军路全民健身中心和滨海港冰雪大世界,规划建设城北地区体育场馆设施和滨海、响水、建湖三县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运营。通过培育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和引进优秀体育场馆运营商等途径,开展多元化经营服务,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开发冠名权等无形资产,鼓励体育场馆提高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开发利用水平,创建场馆服务品牌。完善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的机制和标准,健全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体育设施开展公益性开放服务。

        专栏9:“体育+”融合发展计划

        实施“体育+”深度融合战略,建立体育产业协作联动机制,构建多部门参与,协同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商贸、养老、科技、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新格局,促进体育旅游、体育消费、体育会展、体育培训等相关业态发展。加大体育服务载体建设力度,拓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服务内容,支持城市商业中心引入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丰富平台载体内涵。提升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品质,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等品牌项目,引导有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户外露营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水上运动基地等设施。促进康体融合,加强体医融合发展研究,推广体育运动指导,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及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交通、制造、信息、医药、食品等行业企业研发制造可穿戴设备、运动健身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等,促进体育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第五节  繁荣壮大竞赛表演类赛事

         

        用好中国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这一湿地世遗名片,发挥百河之城的水系资源优势,将湿地保护、运动休闲、赛事旅游相结合,进一步扩大盐城马拉松、中国盐城黄海湿地自行车等赛事影响力,将水上运动、湿地户外运动打造成为盐城特色的运动品牌,结合“休闲度假、康体运动、竞赛表演”等多种功能,把盐城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湿地休闲之都。借势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沿海最美赛道,推动全市形成以盐城马拉松为核心,覆盖全市全时的路跑赛事体系。持续办好中国盐城黄海湿地公路自行车赛、盐城龙舟赛和盐城市广场舞大赛等系列赛,拓展办好“一带一路”体育表演系列赛。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体系的完善,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竞赛表演骨干企业和专业体育赛事运营商,逐步建立起赛事策划、开发、运营、服务和推广的全产业链。力争到2035年,形成以盐城马拉松为核心,覆盖全市全年的路跑体系,成功塑造盐城市“跑者天堂”品牌形象。皮划艇、水摩、龙舟、定向等水上户外运动类赛事蓬勃发展。冰雪运动、电竞表演类赛事群体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新兴项目。

         

        第六节  持续推进体育彩票发行

         

        坚持责任先导的理念,健全并优化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彩票建设工作要求。深化公益品牌建设,提升体育彩票品牌公益公信形象。进一步丰富渠道功能,推进多类型渠道协同发展,提升渠道合规与精细化管理水平,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发展理念转变,扩大购彩群体规模并优化结构,努力实现目标客群的有效覆盖。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在支持体育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积极作用。在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规范化体育彩票市场运营的基础上,对体育彩票市场进行有效引导,继续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激发彩票行业活力,加速体育产业发展。

         

        第十章  繁荣发展体育文化

         

        第一节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传承以马拉松、龙舟、自行车、广场舞为代表的盐城体育文化,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注重挖掘和弘扬各运动队祖国至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改革创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更好地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特有的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塑造完整立体的运动项目形象,讲好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坚持竞技体育政治建队,打造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运动队。加强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优秀个人品质和良好运动成绩的知名运动员,组织运动队和知名运动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强化“拿干净金牌”意识,持续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

         

        第三节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盐城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各类体育赛事、协会、俱乐部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依托体育用品展博会等平台,展示、宣传、推广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市级体育文化展示平台,组织开展体育藏品送展活动。做好体育文史资料留存、地方体育史志编纂和出版工作。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依据本规划方案并结合地方和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逐级分解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加快启动规划重点项目,积极推动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各级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加强协调领导,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动体育活动向基层延伸、向末端拓展。

         

        第二节  强化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体育法治建设,完善体育法规规范,依法制定和清理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严格决策程序,做好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重大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性审查,加强和规范体育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行政复议、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化解体育矛盾纠纷。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体育法治意识。

         

        第三节  建强体育人才队伍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置体育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教练员、复合型团队专业技术人员、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科研人才等急需短缺人才,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体系。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岗位历练、挂职锻炼、引进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健全适应盐城体育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盐城体育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打造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体育人才队伍,为建设体育强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第四节  创新体育投融资模式

         

        做强“盐城市体育产业发展集团”,将其定位为引领盐城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和园区化发展,以及关联产业生态圈培育和聚集,同时带动盐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化平台。重点围绕体育产业园、体育小镇、体育科创城、体育产业孵化器的综合打造和投资运营,探索发展体育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教育交流中心、体育文化创意展示中心、体育科技双创基地、体育智能智造研发中心、体育大众时尚赛事基地等新兴业态,对江苏省体育文化、特色体验、创新创意、旅游业态升级具有要素整合作用或对盐城市具有体育产业带动和消费服务集聚作用的相关项目所进行的战略布局和投融资工作。整合各类资金,创新合作机制,为盐城市体育事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对接现有盐城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整合现有与体育领域相关的各类小而散的财政专项补贴资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成立“盐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体育领域相关的中小微潜力企业、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及活动、投资建设体育产业孵化器等相关内容,同时作为承接国家、江苏省、长三角地区等不同层级政府和投资平台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的主体。

         

        第五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完善风险隐患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应对机制和方案预案。落实重大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要求,做好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和备战参赛的防疫指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全市体育安全规范工作指引,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体育安全生产工作研究与指导,建立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实现“一赛事一清单”“一活动一清单”。善抓主要矛盾,把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掌握全,把保稳定、防风险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好。结合赛事实际和项目特点,围绕天气、交通医疗保障、365bet365网址_365bet官网注册_谁有365体育投注网址救援等内容进行风险研判,做到潜在风险可防可控,极端情况具备防范化解能力。研究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365bet365网址_365bet官网注册_谁有365体育投注网址预案,建立健全“熔断机制”,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果断采取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要层层传导责任压力,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处室单位和人员,确保工作有人管、责任不落空。

         

        第六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部署,与上海、南京等地区体育院校、体育科技园区等专业技术机构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探索体育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市内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机制,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联动,统筹各县(市、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第七节  严格考核评估

         

        强化跟踪考核,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划期间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制定目标落实情况、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标准以及责任考核办法。每年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对目标、具体任务、重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