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盐城市“十四五”建设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引 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支持我市“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省际合作园区;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长三角康养基地示范工程”等重要事项。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支持“盐城大丰建设飞地经济示范区;上海农场和盐城大丰共建面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和加工基地;协同推进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在此背景下,我市研究提出“十四五”建设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展现盐城担当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推进“四新盐城”建设的关键阶段。为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聚焦“强富美高”,坚持“三市”战略,坚定“两海两绿”路径,谋划推进盐城建设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三节 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功能定位
第四节 布局范围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服务长三角经济循环新格局争做示范
第一节 打造长三角最具规模的承接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 建设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与科创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第三节 建设长三角最独特的生态旅游康养示范基地
第四节 建设长三角最大的优质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
第四章 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高质量推动产业协同
第二节 高能级完善基础设施
第三节 高品质提升公共服务
第四节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中心区城市
第五章 打造连接长三角和东北亚的双向开放重要枢纽
第一节 高质量推进沪盐产业协同发展园区
第二节 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盐城)合作共建园区
第三节 高标准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
第六章 激发长三角合作机制内生动力
第一节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节 加快制度规则接轨
第三节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七章 推进规划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第三节 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节 抓好督促落实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具备打造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国家战略高位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地区应当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韩盐城产业园等省际、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盐城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撑。
园区共建基础扎实。目前,盐城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14家。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长三角唯一省级层面合作开发产业园区,依托307平方公里上海大丰农场飞地优势,已成为沪苏一体化合作的先导区和盐城接轨上海的引领区。
主导产业融合加深。围绕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钢铁四大主导产业,盐城与长三角地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龙头企业合作深化。汽车产业方面,依托东风悦达起亚和华人运通双核带动,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各大车企合作,加快推动跨区域汽车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依托金风、正泰、天合、阿特斯、远景、上海电气、协鑫等一批长三角地区领军企业带动,推动共建园区与华能等央企战略合作,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抢抓国家“新基建”机遇,依托东山精密、康佳电子、领胜科技等行业龙头,推动产业结构逐渐向中高端领域攀升。钢铁产业方面,依托滨海港工业园区,推进德龙不锈钢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现代化大型钢铁基地。
市场对接效能初显。盐城加快与长三角市场对接。农产品方面,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抓手,强化本地农产品深加工和仓储物流配套功能,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推动盐城农产品融入长三角供应链。旅游方面,先后设立盐城旅游上海、南京推广中心,深化长三角城市间旅游联动协作,发挥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项目示范效应,推进康养产业全市域发展,探索创新“生态+”新模式,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康养基地。
交通便利愈加突出。盐城与长三角地区立体化交通共建互联能力进一步提升。盐通高铁建成通车,盐泰锡常宜高铁加快推进。南洋机场开通与上海虹桥机场航线,初步形成对接上海的一小时商务圈。开通全省唯一至日韩全货机航线。盐城港“一港四区”均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开通“沪盐通”航线,与安徽港口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开通至河南周口中心港集装箱航线。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加快建设。
创新模式全面构建。以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体系为目标,盐城探索创新多种合作模式。平台建设方面,建立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盐城高通量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盐城)研发中心、华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对外拓展方面,在上海杨浦建设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推动离岸研发和离岸孵化先行先试,构建沪盐两地科创合作新模式。机构合作方面,推动本土企业深化与长三角地区重大创新平台及高校对接,2019年成为苏北首个高企数量超千家的设区市。
盐城在推进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短板:园区定位有待明晰,同一园区不同产业相互交错,“一园多业、多业不强”较为突出;项目招引有待突破,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要素集聚有待加强,品牌、人脉、信息等使用相对分散,共建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合作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园区未实质性运作,亟需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探索构建长效机制。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盐城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方位、发展坐标发生了深刻变革,需要辩证认识和准确把握。
重要机遇。从全国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具备制度优势显着、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丰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项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盐城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带来新机遇。
从全省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接续奋斗,江苏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以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作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我市接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机遇。
从全市看,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盐城的开放地位更加凸显;公铁水空港协同发展,南联北上、东进西拓的开放大通道全面打通;成为连接东北亚和长三角两个大市场的交汇点和重要枢纽,已经从发展末梢跨入开放前沿。充分发挥盐城空间、生态、农业、区位的综合优势,力争在最有基础、最具潜力的领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面临挑战。从全球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速大变局深化演变,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从区域看,进入高铁时代后,长三角城市之间将会由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城市能级的势能差距形成区域竞争关系。此外,本地的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中心城区能级不足、节约集约水平不高等,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第三节 重要意义
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遵循“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要求,在更大区域、更畅循环中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全面融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新理念下提高城市能级的动力引擎。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绿色协调和共享发展的典范,打造世界级生态会客厅和全国典范的绿色循环大工业基地。
新格局下深化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康养服务、风电光电、智能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先构建区域协同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制造升级、创新升级、消费升级,打造东北亚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双向互动的样板。
新阶段下打造地方标识的重要抓手。深化长三角园区合作共建,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最具规模的承接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与科创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长三角最独特的生态旅游康养示范基地、长三角最大的优质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遵循“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深入实施“三市”战略,坚定走好“两海两绿”路径,加快“四新盐城”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深化与长三角城市产业协同协作,打通要素市场连接,强化要素资源集聚,在空间规划、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快形成创新同步、产业同链、设施同网、服务同等、制度同型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管理架构,健全协调机制,深化跨区域政策衔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升合作项目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抉择的根本遵循。借助长三角人才、技术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绿色转型促进绿色跨越。
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注重区域协调与衔接,以一体化的思路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强化合作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合作各方积极性,共商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成本分担、利益分配等,实现权利与责任对等。
优势互补,重点突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加强长三角产业链联动与融合。以合作共建园区为抓手,将合作向纵深拓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第三节 功能定位
立足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载体、资源、空间等比较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构建更加有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形成差别化竞争力。
沪苏融合协同发展关键标杆。利用上海域外最大飞地的纽带桥梁作用,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为核心,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上海“五个中心”溢出功能,深化沪盐园区合作共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动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打造沪苏融合协同发展标杆。
南北共建园区引领示范。加快与南京、苏州、常州等城市形成多层次合作和联动,推动南北高质量联动发展,率先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园区形成首创成果,打造具有显示度和集中度的特色合作园区,在南北共建中走在全省前列。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平台。以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为指引,以盐城建设长三角特色示范基地为抓手,与长三角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体系、投资管理、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探索一体化合作经验,在产业联动、园区共建、规划管理等方面开创可持续发展路径。
新时代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样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打造省际和国际产业园区合作典范,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和东亚“小循环”的重要窗口。
第四节 布局范围
根据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城市功能、独特资源和载体平台特点,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韩盐城产业园等长三角国家规划纲要明确的省际和国际合作园区为核心,以长三角(盐城)合作共建园区为载体,率先建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发展布局。服务长三角经济循环,在产业、创新、生态和农业等领域发挥优势、争做示范,打造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基地,即长三角最具规模的承接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与科创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长三角最独特的生态旅游康养示范基地、长三角最大的优质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成为长三角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空间范围。建设连接长三角和东北亚双向开放重要枢纽,从沪盐、长三角、中韩三个层面,打造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大载体,即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及以307平方公里上海飞地为基础探索扩大至大丰全域、沪盐合作共建园区、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常州盐城工业园区、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长三角(盐城)其他合作共建园区;中韩盐城产业园,加快形成接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较好建成长三角最具规模的承接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产业融合发展与科创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最独特的生态旅游康养示范基地、最大的优质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全面完成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韩盐城产业园等长三角国家规划纲要明确的建设任务,高质量建设沪盐、常盐、苏盐等长三角(盐城)合作共建园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
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和关键环节全面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中心城市,落户长三角知名企业生产基地20个以上。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市内开发园区平均水平。
科创资源深度共享。科创协同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高校院所、科技园区、龙头企业、科技部门等合作更加密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与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一批“两站三中心”、校企联盟,引进建设一批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万名以上,培育百家高端创新型企业,创新指标在省内进入第一梯队。
制度理念对标衔接。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全面对标,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政策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率先复制推广,在优化营商环境、对外开放、政府审批等方面对标长三角最高标准,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合作机制更加常态长效。
交通网络畅通互联。建成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实现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两小时通达。建成大丰港和滨海港铁路支线,开辟沪盐货运新通道。建成盐射高速、东兴高速、建兴高速等,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全面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成长三角北翼海河联运综合性产业港。建成长三角地区对韩特色机场和跨境物流集散中心。
公共服务融合便利。引进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若干知名学校在盐设立分校,与高校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各县(市、区)与长三角名校合作办学全覆盖。建立联合诊疗中心(名医工作站、分院),各县(市、区)与长三角三甲医院医疗合作全覆盖。建成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长三角生态旅游康养基地。
展望2035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高质量建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综合竞争力进入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先进行列。
第三章 服务长三角经济循环新格局争做示范
第一节 打造长三角最具规模的承接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以畅通长三角内部经济循环为导向,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通过产业协同助推我市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新高地。
打造现代汽车城。推动汽车产业与长三角汽车产业生态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整车、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提高产能利用率,扩大整车产销规模,支持东风悦达起亚、华人运通等企业主攻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发挥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悦达汽车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效能,争取在新能源车、智能网联车生产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增强电机、动力电池、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完善汽车后市场生态体系,引导整车企业向汽车出行服务商转变,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车电分离消费方式,大力发展汽车进出口贸易。开展智能车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建成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建设钢铁大基地。加快与长三角钢铁企业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构建以滨海港工业园区为主、大丰港开发区为辅的“一主一辅”总体格局,形成精品钢、不锈钢和优特钢三大产业集群。完善滨海港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省内外钢铁产能转移和整合,打造沿海绿色精品钢基地。以德龙镍业为龙头,重抓金属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配套片区建设,推进科创研发中心、不锈钢市场加工贸易中心、港口物流服务中心创建,打造全国知名的不锈钢特色产业集群。引导联鑫钢铁积极发展非高炉冶炼、氢冶炼、钢焦一体化,推动产品向装配式建筑用钢等深加工方向拓展,打造优质高强建筑钢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机械装备、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等用钢产业,推动用钢产业与钢铁产业协同发展。
布局沿海能源谷。围绕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推动产业向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重点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布局大型清洁燃煤火电项目,推动海上风电集中连片开发,加快研发、制造、运维、检测一体化发展,推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三侧组合”,不断提升我市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在全国占比。推动建设国家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基地、润阳光伏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办好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推动长三角新能源专委会参与沿淮城市新能源产业合作。
做大电子信息港。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的目标,大力引进龙头型企业和基地型项目,统筹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布局和协同发展,强化技术合作和产品配套,不断提升全产业链集聚能力。大力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通信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终端产品做大做强行业规模。着力培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行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快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强化产业链关联度,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中科院计算所盐城高通量计算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盐城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建设,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提升发展。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与转化等功能型平台建设,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探索搭建创新成果转化的共享平台体系,加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盐城企业在长三角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探索建立“一链一策”政策供给机制,打通上下游各环节,形成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实现全链条式培育。 推进产业数字赋能: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依托5G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实现长三角区域内研发的网络协同、要素的高效流通。加快面向产业的数字新基建,为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培育卓越制造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其他企业协同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协作发展。 深化产业开放合作:提升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积极拓展以长三角为主的国内市场。实施长三角特色产业链融合计划,支持区域内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全球协同创新和资源配置能力。 |
第二节 建设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与科创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推动每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研究院、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技术创新联盟、一个产业引导基金,构建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
打造重点创新载体。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未来科技城、西伏河科创走廊、环保科技城智慧谷、盐城高新区智创谷等一批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1家新能源科学实验室,获批1-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家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大数据研究院、上电智联科技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能级提升。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
强化科创孵化服务。构建全链条科技型企业育成体系,重点建设盐城高新区盐城大学科技园、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兴宇科技企业孵化器、盐南高新区励行科创中心等孵化器。加快推进市级以上园区孵化器建设全覆盖,引导园区盘活闲置土地、低效厂房等存量资源等建设孵化器。参与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建设,加强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宝武集团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
加强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与上海、南京、合肥等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合作对接,鼓励创新资源柔性引进、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建设盐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构建双向反馈机制,引导企业研发需求与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精准对接。持续深化与上海、南京等地知名高校院所全面合作,推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盐城)研发中心、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建设。
多措并举、常态对接:对上海、南京等长三角重点城市高校院所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梳理,建立盐城籍专家教授名册。推动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每年分别在长三角重点城市组织产学研合作专场活动。 有的放矢、精准对接:积极向企业介绍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定期对重点企业产学研合作意向进行调查摸底,列出需求清单,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对接高校院所和专家教授,增强产学研合作精准性。 创新方式、深度对接: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组建校企联盟,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订单式”创新合作,承接市级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农学院、医学院建设,实施名校优生“汇盐行动”、青年企业家接力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举办沿海发展人才峰会,开辟国际顶尖人才引进服务绿色通道。推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推动市级以上开发园区市场化运作1-2只产业创投基金,争取省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长三角区域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科技成果中试应用和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园区布局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培育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实施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加大新产品“首购首用”推广力度。支持新弄里科创服务集聚区等科创服务平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域外创造+盐城制造”离岸研发合作模式,加快建设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
第三节 建设长三角最独特的生态旅游康养示范基地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更高标准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海滨、森林、花海、民俗等特色元素,开发探秘、摄影、体验等深度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休闲街区。依托杂技、淮剧等地域特色文化,建设一批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推进“生态+旅游、康养、农业、文化”,推动旅游业与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群众文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等项目,推进生态康养产业全市域发展。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若干自驾游基地,打造一、二、三级旅游集散中心。深化全市旅游园区等级建设,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及基础设施,系统加强旅游风景廊道、美丽乡村旅游公路网、沿线环境整治、智慧旅游平台等配套支撑,优化提升旅游服务要素供给水平。
联动开展生态旅游宣传。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铁沿线城市合作开展旅游宣传推广,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建、利益共享。联合上海等长三角城市专业团队策划运营生态旅游康养产品,将产品宣传、养生项目与城市形象推广有机整合。重点围绕黄海湿地世遗资源,聚焦湿地国际交流会议、文创产品开发、赛事会展举办、大众科普体验等领域,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盐城成为长三角热门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建设长三角最大的优质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
对接长三角市场和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力,拓展农业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农业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规范化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各县(市、区)建设一批面积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运用,打造西甜瓜、番茄、西兰花、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蚕桑、河蟹、湖羊、奶牛10个全产业链精品产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开展农产品检测技术合作,强化农产品生产、收贮、运输全程监管。
壮大龙头企业。招引一批项目质量高、发展潜力大、能够促进本地小、散农业资源有效整合的项目,吸引落户“国字头”农业龙头企业8个以上。实施“百家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行动”,重点培植一批年销售超20亿元的规模龙头企业,突破一批销售超50亿元的领军龙头企业。
建好载体平台。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供沪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抓手推进产加销联合体建设,以配送中心和直销窗口建设为重点推进展示展销平台建设,扩大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沪农产品年销售额稳定在300亿元以上。
专栏3-3:光明集团与盐城市大丰区共建“一园一厨五基地” |
以光明食品产业园,中央厨房及净菜加工配送项目,奶牛养殖及乳制品深加工、进口牛羊肉及深加工、蛋禽养殖及深加工、粮食储备加工、水产品养殖及加工等五大基地为载体,最大限度发挥空间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推进当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辐射带动盐城及大丰水稻、生猪、禽蛋、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在上海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 |
培育农业品牌。加强“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营销,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盐”字号区域公共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有机、绿色食品培育申报。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
第四章 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高质量推动产业协同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构建优质高效、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建立健全市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和主导产业专班制度,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强链计划。加强供应链风险预警和应对协调,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多元化、抗冲击水平,保障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稳定供应。
加快释放投资消费需求。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创新招商体制机制,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项目。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储备机制,实施重大项目“服务专员”制、重特大项目“服务专班”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项目建设。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能,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双向融合发展,支持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建设区域性消费城市。放大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品牌效应,有序布局发展专业进口促进平台,探索发展免税经济。实施市级优质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完善出口产品转内销支持体系,培育一批展现盐城商品、服务品质形象的本土品牌和企业。
推进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发挥部省市合作共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优势,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产业。每年实施100项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升级和服务型制造,争创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加大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开放力度,推进政务系统数字化建设,完善数据共享体系和协调机制。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民生服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等领域协同应用。
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新能源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知名企业的强强联合,推进关键零部件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主动承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国家科学中心的辐射外溢效应,推动我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研发设计机构及重点实验室以及G60科创走廊合作对接,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转换+科技金融”立体化区域协调创新。联合培育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共同打造跨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第二节 高能级完善基础设施
主攻高速、提升铁路、强化港口、开放机场、着力乡村,构建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打造长三角东部沿海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等铁路,推动沿海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建设大丰港和滨海港铁路支线。建成盐射高速、阜溧高速建湖至兴化段、东兴高速、东兴高速东延、滨淮高速,推进盐靖高速扩建,开展临海高速公路规划研究。加快实施滨海港区2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码头、中海油LNG码头等项目,建成射阳、响水港区5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深化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建成大丰港100万标箱国际集装箱智慧物流中心,加密“沪盐海上专线”,打造上海港北翼集装箱分拨中心。推进海河联运和“水水中转”,加快内陆无水港布局,开辟至淮安港、蚌埠港、南通港、苏州港、太仓港等航线。实施盐城南洋机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步伐。建成盐丰、盐阜快速通道和市区高架四期工程。突出农村公路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公路。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标杭州、无锡等长三角先进城市,加快推进5G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窄带物联网普遍覆盖。建成省级政务数据备份中心,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推进市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提升大数据产业园数据存储能力,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节点项目,加快形成EB级数据存储能力。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城镇家庭实现千兆宽带接入能力,提高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推进IPv6改造,支持IPv6安全技术研发、应用和融合创新。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沿海二通道射阳、丰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沿海220千伏网架工程。超前谋划电网加强工程,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新上射阳港区2×100万千瓦、滨海港区2×100万千瓦火电机组。加快滨海LNG接收站和外输管线、中俄东线、沿海输气管道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市域天然气长输支线管网。积极推进滨海港区燃气调峰发电、阜宁中海油燃气调峰发电等项目进程。推动海上风电集中连片开发,探索海上风电开发向深远海迈进。突破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新能源+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创新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大丰、射阳海上风电施工运维母港建设。推进氢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鼓励现有加油、加气站点改扩建加氢设施。
第三节 高品质提升公共服务
全面深化教育、医疗、社保、文体等领域与长三角城市多层次合作,努力打造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节点。
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支持长三角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来盐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建立办学联盟、“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合作关系。深化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推动与长三角地区职校在盐共建合作教育、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与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协作基地,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参与建设长三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云平台。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升级,对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等组织,提升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等本科院校以及盐城机电高职、盐城生物工程学校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优先建设汽车、钢铁、新能源等与本地产业需求相符的特色专业,拓展湿地研究与保护、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紧缺专业。推进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加快建成盐城医学本科高校。
深化医疗全面协作。推动全市医院与长三角知名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协作关系,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引进一批院士工作站、名医工作室和医疗协作中心。推动市级三甲医院细分亚专科并建设省重点专科,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共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长三角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和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远程医疗服务。构建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机制。巩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协同工作机制,推动疫苗受种者预防接种信息共享。
提升社保服务水平。推动全市联网定点医疗机构纳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范围,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效率。全面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线上办理模式,实现社保参保证明等事项“一网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广养老服务标准、需求评估、从业资质互通互认。
推进文体深入合作。围绕公共文化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演艺、传媒、动漫等长三角文化产业项目。开展多元文化交流,经常性邀请艺术团体来盐创作路演,鼓励各县(市、区)与长三角城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推广盐城文化节庆品牌,积极参加上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各类国际性文化会展活动,与长三角相关团体联合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推介淮剧、杂技、非遗等特色文化。推动我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共享。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建设,推动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国际性和地方知名赛事,积极争取长三角城市参赛。建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打造长三角活力健康体育市。
第四节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中心区城市
立足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定位,高标准推进现代城市管理、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环保治理等,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市内全域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主城、大丰城区为副城,以东部环保科技城、西部盐城高新区为两翼,以盐阜盐丰线为城市发展轴、蟒蛇河-新洋港为生态发展轴,以滨海港工业园区为新兴增长极的“一主、一副、两翼、两轴、一极”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全面改造城北,拓展提升城南,加快建设城东,整体开发城西,有机更新城中。落实“十没有”“二十有”标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一县一副中心为原则,以2035年县城常住人口不低于30万、副中心达10万人口为目标,争创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区域次中心城市,鼓励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统筹推进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推动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住房改善,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社区”。坚决落实房地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长三角美丽宜居城市。
实施向海发展战略。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进陆海统筹、海河联动发展,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加快推进精品钢、循环经济造纸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海洋航运、旅游康养等高附加值海洋服务业,巩固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渔港黄沙港等现代渔港经济区,推动渔业渔港渔镇融合发展。
建设生态绿色城市。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盐城路径。共同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合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参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能效指南编制,推动区域绿色能源供应链建设。共同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碳达峰联合行动,制定实施区域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达峰,实现尽早达峰。推进黄海湿地保护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构建“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协同管理模式。建立黄(渤)海湿地研究院和自然湿地博物馆,构建国际湿地生态保护与研究平台。实行湿地资源分级管理,实施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工程,扩大湿地保护范围,动态调整优化湿地保护措施。结合里下河洼地治理,依法实施西部湖荡湿地退圩还湖工程,整体谋划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荡湿地保护。建设国际湿地城市,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升级为全球滨海论坛,争取永久性会址落户盐城,打造世界知名生态会客厅。
第五章 打造连接长三角和东北亚双向开放重要枢纽
第一节 高质量推进沪盐产业协同发展园区
用好“飞地”资源,以沪盐共建园区为载体,高质量推进沪盐产业协同发展。
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为核心打造“飞地经济”典型示范。以307平方公里大丰飞地为基础,探索扩大至大丰全域,全方位开展一体化合作。深化与临港集团、光明集团等上海龙头企业及园区合作,承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溢出效应,推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开发水平,持续打造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品牌。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将园区建设范围纳入城镇开发边界。支持大丰区与上海农场实行基地共建、项目共招、品牌共创、渠道共拓,做大做强上海域外最大的优质农副产品产能合作基地。支持大丰区与上海农场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加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对接。
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基建和新农业,推进集聚区融入大丰城区发展,在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拓宽产城融合的新空间、新路径。“十四五”末,启动区域完成开发建设任务,工业开票销售突破3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5家,初步建成“飞地经济”典范。 |
推动沪盐合作共建园区特色发展。完善合作园区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明确与上海开展园区合作的重点领域。盐都、东台、亭湖园区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湖、射阳、滨海、阜宁、响水园区重点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集群。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重点打造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盐南高新区园区重点打造数字经济集群。
打造全国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推进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建设,将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康养服务一体化示范区和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推进康养产业全市域高质量发展,围绕“康养+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先进制造、高端医疗、体育运动”等重点产业方向,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康养项目,培育一批知名康养企业,打造一批特色康养品牌。推动各县(市)康养产业错位协同、特色发展,形成“一核多点”的发展格局。加强要素保障,完善配套服务,强化政策引导,探索形成全市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
专栏5-2: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项目 |
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项目选址在东台沿海经济区,总占地17.1平方公里,其中一期9.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人,总投资700亿元,定位长三角区域康养服务一体化示范区、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 项目以健康服务业为核心,实行“三产引领、二产联动、一产协同”的发展模式,打造康养产业新标杆,创塑健康经济新模式。重点打造“医”、“养”、“游”、“健”、“学”五大特色板块。“医”是指建设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和高标准市属疗养院,提供综合医疗、康复医疗、特色专科等主要功能。“养”是指围绕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包括康养服务、文化体育等。“游”是指依托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提供生态度假、康养旅游、温泉疗养,以及相关商业文化、观光农业和会展等服务。“健”是指结合生态资源和康体设施,设置高等级体检中心。“学”是指将优质教育资源带入合作区域。 |
第二节 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盐城)合作共建园区
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引进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项目,进一步提高园区运行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的示范平台。
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按照“一园区一特色”发展要求,编制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园区功能布局,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合作双方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联动与融合,促进园区产业质态优化和集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省南北挂钩帮扶政策,推动常盐工业园区争创省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园区。
专栏5-3:常州盐城工业园区 |
园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新材料产业,推进常州盐城工业园区“一园两区”开发建设。9.3平方公里大丰片区全面融入盐丰一体化发展,其中3.8平方公里建成区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实行“腾笼换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5.5平方公里拓展区与建成区、大丰高铁站片区统筹规划,联动城市建设、园区发展,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15平方公里滨海港片区按照滨海港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重特大项目承载能力。“十四五”末,拓展区初步建成,工业开票销售突破18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20家,初步建成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基地。 |
增强园区产业创新能力。强化园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产业综合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制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线图,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园区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制定上市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专栏5-4: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 |
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和与大丰港经济区相配套的临港产业,推进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联动发展,坚持产业兴区,突出产业互融,实现优势互补,全面提高产业层次和集聚度。“十四五”末,工业开票销售突破50亿元,税收收入达到1.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0家,初步建成苏州先进制造业配套生产基地和临港产业承载区。 |
拓展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支持与芜湖在产业创新领域开展合作,与合肥探索合建量子信息创新成果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与杭州探索在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
第三节 高标准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
抢抓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机遇,全方位加强对韩合作,将中韩盐城产业园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家层面对韩合作的重要示范区、国际合作的新标杆。
高质发展国际园区。按照“一园两区”空间框架,推进产城融合核心区和临港产业配套区域协调联动。深化与韩国企业合作,推动与现代、SK、LG等韩国前十强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进SKI动力电池二期、现代汽车新能源汽车基地、韩风国际文化名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韩国科学技术院、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及韩国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加快中韩盐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与韩国的科学技术交流合作。
深化对韩全面合作。聚焦先进制造、跨境电商、现代金融、健康服务等产业,加强与韩方政府机构、商协组织开展常态化对接。推动与韩国新万金互设“海外仓”,构筑韩国商品进口的集散地和江苏特色商品出口的新通道。持续举办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韩交流周等活动。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实行外资企业“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加大国际贸易创新改革,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成为对接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先行区。
提升开放通道能级。发挥江苏唯一对韩日全货机航线优势,做好空港经济区规划,加密航班、增辟航线,拓展国际新兴市场,不断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全面融入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全球航运体系,依托上海港拓展东北亚、东南亚航运市场,开辟盐城港——上海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辟至韩国仁川、釜山直达集装箱航线,拓展日本、东南亚直达集装箱航线。
第六章 激发长三角合作机制内生动力
第一节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遵循市场规律,加大政策支持,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接轨先进理念。强化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规则、创新政策、市场标准的对接借鉴,注重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土地、技术、管理等资源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将盐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为长三角要素流动的纽带、创新合作的高地和开放合作的窗口。
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区域、园区、企业、机构合作,推进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产业分工、要素流通、设施共建、资源开发、服务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协同发展。强化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引领作用,发挥面向淮河流域腹地的辐射功能,推动规划协同、产业联动。发挥各类跨地区合作组织作用,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
探索发展模式。推进盐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率先形成“长三角产业基地+长三角合作园区”协同发展模式。明确管理职责权限,支持长三角产业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支持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常州盐城工业园区和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等长三角3家合作园区实行“市级直管、协同共建”模式;探索在长三角其他合作园区实行“市县联动、地方为主”模式。
优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推进共建园区建立协调联席会、园区管理机构、投资开发公司三层管理架构,分别负责园区决策协调、日常管理、投资开发工作,促进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产业发展、功能布局等方面的规划引领和政策对接,以产业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定位,以空间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形成“一园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加强合作方沟通交流,定期互访,选派优秀人员到园区任职、挂职,选聘专家学者担任园区发展顾问。
健全招商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基金+项目+园区”一体化招商基金生态链,做好强链、补链、壮链。完善共建园区招商体系,创新招商方式,采取“总部+基地”“特色基金+特色产业”等跨界协同、联合招商等模式,加大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重大项目招引力度,积极引导产业升级转移。利用园区合作方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联合成立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载体,促进产业和创新双向流动。
创新共赢路径。允许以资金、技术成果、品牌、管理等形式参与合作,吸引长三角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直接参与园区建立或共建“园中园”。优化利益共享机制,支持各方合理分担园区建设运营成本及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事项产生的投入和费用,创造的净利润由各方按投资比例进行分成。
第二节 加快制度规则接轨
深化商务、政务、市场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度规则全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
统一市场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创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加快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加强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联防联治、信用体系等领域标准互信互认。
探索要素市场接轨。推进区域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流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制度协同,推进现有各类产权交易市场连通交易,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探索建立水权、排污权、知识产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制度。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实行高技术企业与成果资质区域互认制度。
创新贸易制度协同。建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防范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加快大通关一体化,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广运用中国(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鼓励企业依托“一站式”贸易服务平台拓展对外贸易,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率。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单一窗口3.0”标准,将“单一窗口”覆盖领域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领域,完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
均衡发展公共服务。深化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文体传媒等领域全方位合作,逐步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共享。瞄准上海等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城市,深化校际联动合作。深化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联防联动365bet365网址_365bet官网注册_谁有365体育投注网址安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压降各类事故。健全安全生产社会共治体系,完善投诉举报制度,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建立全市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相关365bet365网址_365bet官网注册_谁有365体育投注网址处置机制和365bet365网址_365bet官网注册_谁有365体育投注网址管理体系,健全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365bet365网址_365bet官网注册_谁有365体育投注网址管理体系高效衔接。
精细智能管理城市。学习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全四化”理念和“三美丽”建设经验,引入市场化手段,提升市民对区域环境的满意度。构建“一个平台集中受理、一个机构统一指挥、一个标准考核评价”信息系统,聚焦网格化管理、区域联勤联动、基层社区治理、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等领域开展智慧应用。
第三节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扎实推进“诚信盐城”建设,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加强监管,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落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联盟等跨部门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及时公开和发布中小企业各类政策和政务信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以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和收费公示制度,定期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深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告知承诺”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公正严明执法体系,完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程序。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减少执法层级。严格公正司法运行体系,更加有力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建立以信用承诺、公示为特点,构建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及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守信践诺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
优化服务,营造亲商便民的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持续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业务流程标准化、协同化与便利化,规范市县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快建设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不断拓展接入“一网通办”事项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区域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
第七章 推进规划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推进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促进落实重大事项。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推进合作园区、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等实施。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切实保障本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所需要素资源。注重上下位规划衔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做好对接。
第三节 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及时报道基层典型案例、创新举措、进展动态和实际成效,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媒体合作,传播先进典型和经验,推介我市在科技创新、产业特色、创业环境等方面优势,进一步扩大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第四节 抓好督促落实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将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保障措施。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共建园区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开展评价,加强跟踪服务。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推进、保质保量、落实落细。